何为“三步走” 探析Hitachi Vantara混合云时代下新战略
近年来,数字时代逐步来临,不少企业的战略制定也从业务驱动变成为数据驱动,因为他们相信数据将会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IDC一组数据更能体现出数据的力量,他们预测2025年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180ZB,其中来自中国的数据有41ZB,而这一规模在2020年仅为全球64ZB、中国14ZB。为了存储和处理这些随处产生的海量数据,数据存储基础设施变得至关重要。
当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也开始从传统架构转向混合多云架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还是面临不少困难。这一次,我们有机会与Hitachi Vantara中国区技术销售总监谢勇和Hitachi Vantara中国区内容与数据管理高级顾问张文天聊一聊他们的混合云战略。
混合云时代,“传统”存储企业的机遇在哪里?
当下,拥抱混合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新常态。随着数据量激增、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导致数据进一步分散,边缘存储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进而促进云边端的融合需求不断发展。
面对这一变局,企业存储策略和存储系统也当应时而变,不仅需要具备安全性、可靠性、大容量和高性能等长期要求的能力,还必须持续提升弹性和灵活性,满足数据在敏态、稳态不同的IT环境中的可靠流动和互联互通。
谢勇认为:“混合云模式还有两个要求,这些应用和数据在这三种环境之间流动会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是数据和应用程序移动的问题应当如何实现?应用程序需要在不同云之间移动、迁移。
Hitachi Vantara中国区技术销售总监谢勇
其次为管理方面的问题。站在客户的角度,需要管理应用程序,应用程序需要在三种架构之间流动,那么合规和安全的管理为企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坦率讲,混合云的管理肯定比单一私有云或者公有云的管理更复杂。
张文天表示:“Hitachi Vantara认为传统架构必将走得更远,而云也不可能完全取而代之。”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Hitachi Vantara把混合云战略分成了三步:
第一步,要加强传统数据中心,传统架构需要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吞吐量、更可靠的性能,以及更丰富的服务。
第二步,基于业务创新需要来打造私有云和客户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内部,还要具有云的特点,比如说DevOps或者分布式的应用场景。当然,传统架构、私有云是放在客户的数据中心围墙之内的。
第三步,为公有云提供支持。Hitachi Vantara的一些解决方案、容灾、数据可以复制到公有云上去。此外,Hitachi Vantara与公有云也有合作。
现在,为帮助企业顺利适应新环境和新趋势,Hitachi Vantara基于存储虚拟化操作系统 (Hitachi Storage Virtualization Operating System, SVOS) 调度和控制计算、网络、存储资源,实现传统存储和软件定义存储 (SDS) 的融合,形成了通观全局的产品布局,满足企业在混合云时代的存储新需求。
Hitachi Vantara如何助力企业加速创新
目前,大数据市场的高速成长,已经非常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用户对于数据关注点的不同,他们正在从以往的数据收集、存储与管理,转向对于数据的分析和价值的发掘,从而实现让数据真正发挥价值,用虚拟的数字来优化真实现实的目的,最终完成其“数字”应用的完整流程。
张文天分享的一个大型商业银行的案例就能够体现出当前不少企业的通性需求。目前,该银行使用Oracle数据库,采用两个数据中心的架构,其数据中心的同城双活由Hitachi Vantara GAD技术支持,异地采用Oracle ADG去做复制,这也印证了企业对于核心库业务连续性的极致追求。
由于该银行对于性能的追求非常高,因此他们核心库里有十多台Hitachi Vantara的高端存储,除了拥有Hitachi Vantara上一代VSP G1500外,还拥有新一代的VSP 5000系列。
但是,我们发现,该银行没有选择非常热门的分布式数据库,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响应时间因素。虽然银行的核心IOPS要求高,但是并发远远没达到互联网的规模。然而,银行对于延时是非常敏感的。分布式存储性能虽好,有很高的并发,但是却难以保障低延时。其原因在于分布式存储使用网络互联的方式提供高性能服务,容易形成网络瓶颈,无法保障低延时。
其次,银行对于业务连续性有极致的要求。然而一个集群的可用性不一定高于一台机器。分布式存储有X86硬件的高故障率,还有软件层面的复杂性,使得极小的一些软件BUG或者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数据丢失。企业在分布式场景下丢失数据的故事,不仅仅在云上,云下也比比皆是。
最后,银行核心从传统转向分布式架构,业务的强一致性要求,以及复杂性使得这一转变非常难实现。从传统数据库真正转到分布式存储上,这一过程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有很多技术上的挑战。
而且,Hitachi Vantara也在打造弹性且自动化的私有云,简单来说就是虚拟机即服务和容器即服务的云架构。在这个架构里面,底层采用Unified Compute Platform (UCP) 系列融合和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以及SAN存储。对于用户来讲,这个选择是非常灵活的。
对于虚拟化,Hitachi Vantara有相关的插件,全面支持VMware vStorage APIs for Storage Awareness (VASA)。此外,Hitachi Vantara也有基于容器的插件,用于供给、配置、自动化监控、数据保护等。
针对于此,Hitachi Vantara还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管理和运维平台——Hitachi Ops Center,它可以为用户提供简化的配置和供给。Hitachi Ops Center有自己的自动化流程,可以将用户创建虚拟机之后的空间分配和应用挂载等过程完全自动化;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保护和监控的自动化;监控完之后还可以分析,可以自动去做一些优化或者故障的排查。
但是,传统架构和私有云这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基础架构都是企业自己的。如果本地或机房空间和机位有限,有突发业务需求怎么办?不可能因此去准备充足的基础架构设施。因此客户还有公有云的需求,用以满足一些突发业务的需求。
张文天介绍道:“在云爆发、云创新、云灾备这三个场景中,企业对于公有云有最大的需求。”
面对这三个场景,Hitachi Vantara能做到什么呢?首先,他们能帮助客户实现结构化数据的自由流动。通过VSP存储的复制,数据被复制到近云数据中心,然后AWS上的云主机通过ISCSI直接连接近云数据中心的VSP存储。
其次,Hitachi Vantara的全面存储都可以在云上运行,日立软件定义块存储 (Hitachi Virtual Storage Software Block, VSS Block) 的纯软版本,可以运行在云主机当中。
最后,Hitachi Vantara还可以通过备份软件HDPS (Hitachi Data Protection Suite),把数据备份和归档到S3存储里面,需要的时候再将其恢复。这样就能实现数据流动。
写在最后
我们可以看到,在混合云时代,Hitachi Vantara与VMware、RedHat、AWS等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也和一些国内的云服务商合作,提供给用户更多的混合云选择。除了为合作伙伴提供存储在他们的数据中心运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云服务,Hitachi Vantara还和合作伙伴携手给用户做一些落地的实践,包括云服务的咨询、上云迁移、实施服务等。
未来,随着更多客户成为真正的数据驱动型企业,可以预见Hitachi Vantara还将开辟新的价值创造模式,推动企业加速数字化进程。

相关阅读


-
微博认证登录
-
QQ账号登录
-
微信账号登录

企业俱乐部
Copyright (C) 1997-2020 Chinaby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